可信数据空间五大底层逻辑与四大发展趋势

当前,国家正在以”可信数据空间”贯穿技术、制度与应用场景,”数据—算力—场景”新型经济形态的轮廓正在形成。这不仅是一次概念层面的提炼,更是对中国数据要素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路径的系统回应。准确理解可信数据空间的五大底层逻辑,并在此基础上研判其四大发展趋势,将为打造统一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关键支撑。

可信数据空间的五大底层逻辑

(一)可信数据空间不是”平台”,而是”技术+制度+生态”的数据经济体

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、联接多方主体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,其三维结构包含:

技术栈:可被工程化、可验证的技术体系
制度规则:可被审计、可被履约的制度安排
生态网络:多主体交易与协作形成的价值网络

通过”接入连接器—服务平台—数字合约”的协同机制,将制度规则转化为机器可执行的系统接口,形成可信数据空间的运行基础。

(二)以”共识”促成信任,以”联结”促进共享

共识机制:通过数字合约描述语言和合约策略字典,将权责关系编码为机器可执行的合同
信任验证:基于”使用控制+策略执行节点+日志存证”构建可信验证体系
多层联结:形成”节点—连接器—功能节点—平台”的多层路由网络

(三)以”交换”促进流通,以”共创”放大价值

全链路交换:实现从撮合、签署、交付到结算的全流程可控流通
多方共创:通过”数据不出域、结果可共享”的空间编排,支持联合开发与价值共创
生态协同:以智算中心为引擎,构建”数据—算力—场景”一体化协同体系

(四)打造”从数据资源到生产要素”的经济闭环

构建”高质量数据集—目录—产品—合约—使用控制—审计”的完整价值链:

资源产品化:通过实质性加工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数据产品
市场化交易:基于数字合约实现可计量、可结算的要素流通
价值复用:支持多轮次、多主体的复用与再加工

(五)由”五类建设形态”汇聚为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

五类建设形态相互补充:

企业型:私域数据产品化与联营
行业型:行业级数据流通平台
城市型:城市级数字孪生枢纽
个人型:依场景授权的个人数据服务
跨境型:安全高效的数据跨境流动

通过标准化接口和互联互通机制,实现从”局部打通”到”全局贯通”的演进。

可信数据空间的四大发展趋势

趋势一:大模型赋能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

前段治理:智能编目、合规核验、质量修复
事中履约:合约转译、实时监测、风险阻断
事后审计:日志分析、异常归因、场景沉淀

趋势二:联邦信任实现跨空间互联互通

去中心化身份:基于可验证凭证的跨域认证
标准化信任:建立跨行业、跨地域的互信机制
降低信任摩擦:提升数据流通效率与安全性

趋势三:合规机制从”事后审查”转向”事中可控”

数字合约:将法律条款转译为可执行规则
使用控制:实现实时权限管理与行为监控
证据链存证:提供可验证的审计依据

趋势四:”安全+流通+计算”一体化基础设施演进

技术融合:可信执行环境、同态加密等安全技术深度集成
能力耦合:流通机制与计算能力在基础设施层统一
公共服务化:向电网、水网式的公共底座演进

总结展望

可信数据空间正从”规则互联网”走向”价值互联网”,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轮驱动,重构数据要素的配置效率与产业分工模式。这一进程不仅推动数据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,更将为构建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关键支撑。


作者:CCF中国计算机协会数发委委员,精益价值创始人,《精益数据方法论》《数据要素价值化蓝图》作者
本文刊发于:2025年第9期《信息化建设》杂志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965147580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674290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