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十五五规划看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-2028)》的重大意义
国家数据局发布的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—2028年)》(下称《行动计划》),并非一份孤立的政策文本,而是继《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》(“数据二十条”)提出宏观框架后,国家层面首次为数据要素市场“修路架桥”而绘制的系统性“施工图”与“任务书”。《行动计划》的出台意义深远,它不仅是技术设施的布局,更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深刻变革。本文旨在穿透政策条文的表象,探析其背后的战略逻辑、核心要义与未来图景。
一是“不愿”:源于数据作为核心资产的权属不清和价值分配机制的缺失。
二是“不敢”:源于对数据泄露、滥用导致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风险的担忧。
三是“不能”:源于不同主体间技术标准、数据格式各异所形成的技术壁垒。
传统的数据交易模式,无论是“原始数据交付”还是“点对点API调用”,都难以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。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解决方案,例如欧洲的GAIA-X项目,其核心在于构建“数字主权”的防御体系。而中国的方案——可信数据空间(TDS),则更进一步,它不仅要“安全”,更要“发展”,其战略意图直指价值释放。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构建一个技术与制度融合的“信任环境”,实现数据“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”,让数据在“可用不可见、可控可计量”的前提下,从静态资源转变为可流动的生产要素。
《行动计划》的深层逻辑在于:必须建设一种新型数据基础设施,它能像“高速公路网”联通人流物流一样,安全、高效地联通“数据流”,让数据要素真正融入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,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。
从这个角度看,可信数据空间并非单纯的IT项目,而是与5G网络、算力中心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。
(1)安全可控,创新发展:这揭示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。安全是底线,是1;创新发展是目标,是后面的0。没有安全,一切归零。同时,发展中的问题也要靠更高水平的创新来解决。
(2)政府引导,市场主导: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。政府负责顶层设计、制定规则、营造环境(修路),而具体的应用创新、商业模式探索则交给市场主体(跑车),以激发全社会的活力。
(3)应用牵引,场景驱动:这明确了发展的务实路径。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绝非“为建而建”的技术炫技,而是要与《“数据要素×”三年行动计划》紧密结合,从解决产业、金融、医疗等领域的真实痛点出发,让价值落地生根。
(4)标准先行,互联互通:这预见了未来的发展格局。若没有统一标准,各地建设的数据空间将沦为新的“数据孤岛”。因此,标准体系是实现“全国一盘棋”数据流通网络的前提和保障。
![]()
3、纲举目张的“五大行动”
(1)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(引擎)。这是《行动计划》的“硬核”所在。它直面隐私计算效率不高、使用门槛较高等现实瓶颈,提出要集中力量增强“可用不可见”技术、突破“可控可计量”技术。从我们产业一线的视角看,这意味着国家将大力支持高性能隐私计算芯片、数据使用控制引擎、标准化“接入连接器”等关键软硬件的研发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关乎整个数据要素市场能否低成本、规模化运转的根本。
(2)标准体系筑基行动 (基石)。这是确保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关键。行动计划将标准分为基础共性、互联互通、应用领域三个层次,逻辑清晰。以金融行业为例,我们需要《技术架构》等基础国标,也需要数据标识互认等互联互通标准,更需要针对金融风控、普惠信贷等场景的专用数据模型和接口规范。只有“车同轨、书同文”,跨机构、跨地域的数据协作才能成为现实。
(3)融合应用赋能行动 (目的)。这是《行动计划》的最终归宿。它与“数据要素×”行动计划深度绑定,明确了行业、城市、个人、跨境四大应用方向。国家数据局近期公布的35个试点项目就是最佳例证:
行业空间:如深圳的“华为+比亚迪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试点,旨在打通设计、生产到运营的全链条数据,是赋能“智能制造”的典范。
城市空间:如杭州“城市大脑3.0”试点,旨在将公共数据有序开放,赋能“城市精细化治理”。
金融应用:上海交行与国泰君安的试点,通过安全融合银行与证券数据,精准打击跨市场欺诈,这正是我们金融安全领域长期呼吁和探索的方向。
跨境探索:海南自贸港的试点,为探索数据出境“负面清单”管理模式提供了试验田。
(4)产业生态培育行动 (土壤)。一个健康的生态远比单一的技术平台重要。《行动计划》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培育技术服务商、运营商,发展数据商、经纪人等新业态。未来,可能会出现类似“数据电信运营商”的专业机构,提供一站式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与运营服务,这将极大降低中小企业的参与门槛,使数据要素的价值真正普惠化。
(5)安全保障护航行动 (红线)。这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。《行动计划》从管理体系、技术能力、风险评估、合规监管四个层面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屏障。从金融安全的视角看,这尤为关键。利用区块链进行全链路存证,确保“来源可溯、责任可究”,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评估与应急机制,这些举措将数据安全从“亡羊补牢”的事后追责,提升到了“防患未然”的体系化治理新高度。
强调要“大胆探索、先行先试”,核心是解决数据“不愿、不敢、不能”的痛点,并严禁“为建而建”,将对实体经济的“实际价值和倍增效应”作为核心评价标准。
这表明,国家要的不是盆景,而是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良田。同时,季度报告、年度总结、动态评估乃至“末位淘汰”的机制,确保了《行动计划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、修正、优化的有机生长过程。
总之,《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(2024-2028年)》的发布,是中国迈入数字文明新阶段的战略宣言。它不仅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,更是一次关乎生产关系、治理模式和发展范式的系统性变革。作为这场伟大实践的亲历者、参与者和建设者,我们既要仰望星空,深刻领会其高远的战略意图;又要脚踏实地,在各自的领域攻坚克难,将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这一行动计划的指引下,一个安全、高效、公平、开放的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,必将在神州大地上拔地而起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数据动能。
来源:五道口金融安全研究中心。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7bIIEd51ekLH_XThSGSiyw,转载仅为传播知识目的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