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信数据空间中安全审计的日志留存要求是什么?
可信数据空间中,安全审计日志的留存要求需以合规性、可追溯性、安全性为核心,围绕“全要素覆盖、防篡改存储、跨主体协同”构建体系。
首先,法规适配是底线:需严格遵循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要求,通用场景日志留存时长不低于6个月,关键业务(如敏感数据交易、跨域数据共享)需延长至1-3年;金融、医疗等行业还需符合细分规范(如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》要求核心系统日志留存3年以上)。
其次,内容完整是基础:日志需包含“操作主体(身份ID、终端IP/设备标识)、操作行为(访问/修改/分享/删除等类型)、操作对象(数据资源ID/路径)、时间戳(精确到秒)、操作结果(成功/失败/异常)”全要素,确保能完整还原操作场景。
第三,存储安全是关键:日志需用WORM(一次写多次读)、加密存储或区块链存证等技术防止篡改,同时落实“权限最小化”访问控制(仅授权审计/监管人员查询),避免日志泄露。
第四,跨域协同是补充:因可信数据空间涉及多主体(提供方、使用方、监管方),日志需采用Syslog、JSON等标准化格式,支持跨主体关联溯源,满足多方联合审计需求。
最后,生命周期管理是闭环:超期日志需通过加密删除、物理销毁等合规方式处置,避免数据残留;定期验证日志留存有效性(如检查漏录、篡改情况),确保全流程符合安全要求。
整体来看,日志留存需既满足监管要求,又能支撑可信数据空间的“行为可追溯、责任可以定”核心目标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