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私计算技术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合规性验证要点?
隐私计算技术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合规性验证,核心是将技术特性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等法规的最小化、可追溯、主体权益保障“原则深度绑定,重点围绕”数据可控共享“验证六大关键:
一是技术架构合规性,需确认加密算法(如国密SM系列)、零信任访问控制等技术是否符合数据加密、权限隔离要求,确保数据”不出域、不泄露;
二是全流程可审计性,需核查计算日志(输入来源、操作记录、参与方行为)的完整性与追溯性,满足“谁处理谁负责”的溯源需求;
三是主体权益保障,需验证技术支持数据主体查询、删除等权利(如隐私计算系统能否关联主体请求追溯结果),且差分隐私、k-匿名等参数(如epsilon值)符合“最小化收集”原则;
四是跨方协作边界,需确认多方参与时数据使用目的与授权一致、来源合法(如参与方是否具备数据资质);
五是结果安全性,需检测输出是否满足去标识化/匿名化要求(不可单独或结合其他信息识别个人);
六是第三方认证,需核查是否通过等保、密评或独立审计,确保合规性客观可证。
这些要点环环相扣,既验证隐私计算“技术能护隐私”,也确保“流程合监管”,最终支撑可信数据空间的“合法、可控、可信任”属性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