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信数据空间中数据脱敏的国家标准与适用场景?
可信数据空间中数据脱敏的国家标准聚焦“隐私保护与数据可用平衡”,核心包括GB/T 37964-2019《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指南》(明确去标识化流程、匿名化/假名化技术及可恢复性边界)、GB/T 35273-2020《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(要求按数据用途选脱敏方式,如身份证号部分掩码)、GB/T 41479-2022《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脱敏产品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》(规范脱敏产品的静态/动态功能、安全性)。
适用场景紧扣可信数据空间“共享+安全”需求:一是跨机构共享(如政务人口信息协同、医疗病历联合分析),用假名化替换敏感标识(姓名→唯一ID)实现隐私保护与流通;二是对外提供(如企业向第三方输出用户行为数据),对于机号、地址等掩码/泛化处理以合规;三是开发利用(如大数据分析消费数据),匿名化去除个人关联信息;四是公开披露(如行业统计报告),对敏感数据聚合/隐藏避免指向特定主体。标准与场景结合,既保障隐私安全,又维持数据可用性,支撑可信数据空间有序运行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