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问控制的“最小权限原则”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?
访问控制的“最小权限原则”(仅授予主体完成当前任务必需的最小权限与最短时效)是可信数据空间实现“安全可控与高效流通平衡”的核心支撑。可信数据空间作为多主体(企业、机构、个人)跨域协作的数字化环境,本质是通过“可信身份、可信权限、可信行为”保障数据“可用不可见、用途可控可追溯”,而最小权限原则从根源上压缩了数据暴露面与风险传导链——例如,在供应链可信数据空间中,下游企业仅能访问上游供应商“某批原料的质检报告关键字段”(而非完整生产日志),且权限仅在“订单履约期”内有效;在医疗健康可信数据空间中,会诊医生仅能调取“患者当前病种相关的历史病历片段”(而非全量健康档案),且操作行为被实时审计。
这种“细粒度、动态化”的权限分配,一方面避免了“过度授权”导致的隐私泄露或数据滥用,契合可信数据空间对“数据主权”的保护需求;另一方面,通过“权限与任务强绑定”强化了主体间信任——各参与方明确知晓“自己仅能获取必要数据”,也相信“他人无法获取超额数据”从而降低协作中的信任成本。
同时,最小权限原则与可信数据空间的零信任架构(持续验证身份、动态调整权限)形成互补:零信任解决“谁能访问”的可信性问题,最小权限解决“能访问多少”的合理性问题,共同构建“可信、可控、可管”的环境。
最终,这一原则既守住了数据安全底线,又为可信数据空间的规模化协作(如跨企业共享、跨机构建模)奠定基础,实现“安全”与“效率”的平衡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