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信数据空间中接口标准的安全性设计要点?
可信数据空间中,接口作为数据交互的“门户”,其安全性设计需围绕“身份可信、传输安全、权限可控、操作可溯、抗攻击”五大核心逻辑展开。
首先,身份强认证是基础——需采用数字证书、零信任多因素认证(MFA)或分布式身份标识(DID)等机制,确保接口访问者身份的唯一性与不可伪造性,杜绝非法主体接入。
其次,传输加密与完整性保护——通过TLS 1.3等协议实现端到端加密,结合哈希签名(如HMAC)防止数据在传输中被篡改或窃取。
第三,细粒度权限管控——基于属性(ABAC)或角色(RBAC)的访问控制模型,将数据权限精准映射至用户身份与业务场景,同时支持敏感数据的动态脱敏(如掩码、Token化),避免超额授权或数据裸传。
第四,抗攻击能力——通过输入校验、请求频率限制、重放攻击防护(如once参数)、API网关的流量清洗等手段,抵御注入、DDoS、跨站请求伪造(CSRF)等常见攻击。
第五,全链路审计与追溯——接口需记录所有操作日志(访问主体、时间、行为、数据范围),并支持日志的不可篡改存储(如区块链存证),满足合规审计与事后溯源需求。此外,接口还需遵循统一安全标准(如OAuth 2.0、OpenID Connect、FAPI),确保跨域互操作性的同时避免协议碎片化漏洞;并通过版本管理与生命周期管控,及时下线废弃接口、更新安全补丁,防范“僵尸接口”引发的风险。
整体设计需以“最小权限、动态自适应”为原则,将安全嵌入接口的每一层交互逻辑,支撑可信数据空间的“数据可用不可见、过程可管不可改”核心目标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