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信数据空间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评估(如隐私计算、AI)?
新技术(如隐私计算、AI)的风险评估需围绕“技术本质-场景适配-权益边界-合规底线”构建动态框架:隐私计算虽以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破解数据共享与隐私的矛盾,但仍存技术实现风险(如差分隐私参数过松导致信息隐性泄露、多方安全计算协议被恶意节点串通破解)、参与方信任风险(如合作机构利用技术漏洞窃取原始数据)及合规适配风险(不同地区对“匿名化”的定义差异可能触碰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GDPR》红线);AI的风险则聚焦算法“不确定性”——训练数据偏差引发歧视(如招聘AI筛除女性简历)、模型“黑箱”导致决策不可追溯(如医疗AI误诊无依据)、泛化能力不足致极端场景失效(如自动驾驶暴露天误判),以及生成式AI的滥用风险(深度伪造、虚假信息)。风险评估需通过技术审计(验证隐私计算协议安全性、AI模型鲁棒性)、场景化测试(在金融、医疗等场景模拟风险)、合规核查(匹配监管要求)与用户影响评估(量化隐私、公平性损害)实现,且需随技术迭代、场景扩展持续调整——本质是在创新效率与风险防控间找平衡,确保新技术“向善”落地而非失控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