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险处置的流程合规(如分级响应、记录)?
风险处置流程合规的核心是“分级响应精准适配+全程记录可追溯”,需围绕风险全生命周期构建闭环管理。首先,基于风险识别与评估结果(结合发生概率、影响范围/程度划定高、中、低等级)实施分级响应:高风险需启动紧急预案(如业务停机、资金冻结、高层专项指挥),确保快速止损;中风险由跨部门专项小组推进(如流程整改、责任约谈、系统加固),聚焦问题根源解决;低风险纳入日常监控(如定期指标复核、岗位轮换),避免小风险累积。分级响应需匹配风险等级与资源投入,既防止过度处置增加成本,也避免响应不足导致风险扩散。其次,全程记录需覆盖“识别-评估-响应-处置-验证”全环节,内容包括风险场景描述(如“某系统漏洞导致用户数据泄露”)、评估依据(如“漏洞CVSS评分8.9”“涉及10万用户”)、响应决策链路(如“总经理审批紧急停机方案”)、处置动作细节(如“2024年3月15日完成漏洞补丁修复”)及结果验证(如“修复后渗透测试无高危漏洞”“用户投诉量下降90%”)。记录需真实、完整、可检索,既要满足监管“留痕备查”要求(如银保监会《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》、证监会《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》),也为后续风险复盘(如“同类漏洞为何重复出现”)、流程优化提供依据。
两者结合,既通过分级响应保障处置的有效性,又通过记录实现合规的可追溯性,是风险管控合规性的基础支撑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