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信数据空间的“全生命周期可信”如何理解?
可信数据空间的“全生命周期可信”,是指将“可信”要求贯穿数据从产生(采集)、流转(传输)、留存(存储)、加工(处理)、复用(共享)到消亡(销毁)的完整生命周期,每个环节都通过技术、规则或机制保障数据的“真实性、完整性、保密性、合规性、可追溯性”,最终实现数据在全流程中的“可信状态不中断”。
具体来看:采集阶段需确保数据来源真实(如传感器校准、用户授权采集)、内容准确(如去重、校验),避免“假数据”流入;传输阶段通过加密(如TLS/SSL)、身份认证防止数据被篡改或窃取;存储阶段需加密存储、分级访问控制(如敏感数据隔离存储),防范非法访问;处理阶段用隐私计算(如联邦学习、差分隐私)保证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,或通过审计日志确保处理行为合规;共享阶段通过权限管理(如细粒度访问控制)、溯源标签(如区块链存证)实现“谁能共享、共享了什么、怎么用”的可管控;销毁阶段需彻底清除(如物理销毁、符合标准的逻辑擦除)并留存销毁凭证,防止数据残留。
本质上,“全生命周期可信”不是各环节的孤立安全,而是通过流程联动(如各阶段日志串联实现全链路溯源)、技术协同(如加密技术覆盖传输-存储-处理),让数据在每一步都“可信任”,最终支撑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价值——让数据在安全、合规的前提下自由流动与价值释放。
摘自《可信数据空间合规100问》

